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邹永顺:努力成为行业顶尖的人

发布者:周嘉豪 姚雄伟 编辑:陈孖川 发布时间:2021-12-16 浏览次数:

记者 姚雄伟 见习记者 周嘉豪

邹永顺,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2018级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评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篇,EI论文1篇,入选第七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开拓创新类名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

来自一个平凡农村家庭的他,从小就体会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落后带来的烦恼与痛苦。每到插秧的季节,邹永顺的父母就要起早贪黑地劳作,靠双手将秧苗一株一株地插进水田里。当水稻成熟时,只能靠人工收割、捆绑、挑运、碾磨、分离等,才能最终收获粮食。

由于长期将手指浸泡在泥水中,邹永顺母亲的指甲全部脱落,而父亲更是因为长期弯腰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看到父母如此辛苦却收获有限,邹永顺立志要学习科学技术,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技术,来减轻劳动带给亲人的痛苦。

接得住未知的挑战与机遇

在大二暑假,邹永顺第一次接触到了科研。由于对实验设备不太了解,他每天都会第一个前往实验室,帮助学长学姐完成相关事务,积极求教。考虑到自己专业知识较为缺乏,邹永顺在那段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当时还没有阅读英文文献的经验,因此一篇英文论文从翻译到精读,需要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

在一次抗渣实验中,邹永顺发现不同碱度渣在刚玉坩埚内壁留下了不同高度的波浪形侵蚀图案。抱着对未知现象的求知欲,邹永顺将现象详细地记录下来,并查阅大量文献试图对其进行解释。

然而,已有的资料中却没有与此类现象相关的解释。为了能够搞清楚其中的反应,邹永顺在导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着手构建新模型,量化实验现象。通过架设观察设备,邹永顺将反应过程转变成可视化形式,对波浪形图案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类火山”型侵蚀的概念,其相应论文发表在陶瓷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获得了行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邹永顺继续深入研究,并申请了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邹永顺在试验过程中需要稳定的高温环境,但现有的实验设备难以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四处寻找超高温电磁线圈,自己动手拆装设备,对实验室已有的淬冷炉进行重新设计。此外,邹永顺自制了氧化铝空心球隔热套管,利用隔热纤维棉对线圈进行涂覆,保证线圈在高温下正常工作。

经过2个月的奔波忙碌,邹永顺搭建了高温电磁抗渣炉,申请了相应的国家发明专利,试验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相应成果发表在中科院一区SCI期刊Corrosion Science上,系统阐述了静磁场对微孔镁砂渣蚀行为的影响,创新地提出了静磁场耐火材料抗渣机理。

耐得了科研的疼痛与寂寞

走进邹永顺工作的实验室,40平米实验室内放置着10多台高温反应炉,经过浇筑、压榨、切割的样品整齐的摆放在实验台上。实验室里不允许开电扇,不到夏天,就已经让人酷热难耐,而邹永顺就在这种环境中干了十来年。

邹永顺的研究方向主要与耐火材料有关,在实验中免不了要进行切割、压榨等操作。这类操作大多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使用的仪器重达几十斤,切割下来的材料十分锋利。特别是纤维制品,和针一样细的纤维经常将他的双手扎伤,疼痛难忍并且难以拔出。

在使用厚磨机的时候,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或是保证材料的切割精度,邹永顺不会佩戴防护手套,手上总是免不了各种伤口,大大小小合起来达到了几百次。但邹永顺却不以为然,“伤痕就像是一种印记,记录着我在科研路上的每一次进步。”

在博一博二期间,邹永顺经常需要用到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样品结构。在每周的工作日,电镜室总是座无虚席。邹永顺的实验材料很多,为了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仔细观察、独立思考,邹永顺选择预约0到6点的时间段,每个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通宵的工作。

“科研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你从探索到设计到总结再到探索,因此要抓紧一切的时间。”邹永顺每周休息一天,对于邹永顺来说,除了春节有一周较长的休息时间外,一年四季及寒暑假都会在实验室里度过。

扛得来职务的压力与责任

“本科期间我就有当任班干部的想法,但是当时没有竞选上,就想着读博的时候弥补这个遗憾。”邹永顺说道:“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学校花重金培养了我,我也应该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硕博连读期间,邹永顺担任了博士班的班长和学院的党务负责人,常常需要帮助博士生解决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下发通知、上交材料成为了邹永顺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会跟他们解释学校的某项评优标准,主动发布一些招聘相关的信息。”

班上的博士生很多都已经出国留学或者参加工作,在学校的时间屈指可数。身为班长,邹永顺需要准确将学院开题报告、项目考核以及签字盖章的事务通知到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可以说是一人一情况。”

每年的三、六、九、十二四个月,是邹永顺最忙的时候。邹永顺会一一私聊班上的博士,确认好奖学金评定的细节,搜集毕业相关的材料。邹永顺表示,材料不够时会提醒他们补充材料,自己一个星期要跑两三趟办公室,多一点的话大概三四趟。

2018年,随着学院的博士生数量大幅上升,博士们提交的专利申请也越来越多。邹永顺凭借自身申请专利的经验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校专利审查委员会,并制定出相应规则供于参考。

规则一经推出,院里有关专利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流程变得更有规律性。专利审查委员会的出现帮助学院师生更快、更方便地申请专利。“虽然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实验上,但搞科研和为同学服务并不矛盾!”邹永顺说道。

邹永顺将科研比作种果子,充实的科研生活让他时刻激励着自己。“我一直十分佩服那些在行业里做到极致的人。既然我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做好,努力成为行业顶尖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