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教授的影响力之八】 吴开明:与国际一流学者对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陈孖川 发布时间:2019-04-17 浏览次数:

【教授的影响力系列报道之八】

与国际一流学者对话

记者 程 毓

吴开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钢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和方向为高性能钢铁材料的精炼、连铸、相变、焊接性与耐蚀性。

9月15日,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中国中央研究院所和大型钢铁企业的3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我校,以学术论坛的形式围绕海洋工程用钢深入地开展了学术交流。

这次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会议期间,武科大与俄罗斯中央黑色冶金研究院签订了三份“中俄联合研发中心意向书”,开启我校与在钢铁材料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的俄罗斯、乌克兰的全面合作。

而这一切的推手,是国际钢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开明教授。

最牛的学者在哪里 就找到哪里

与国际上最牛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是吴开明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相关研究领域有哪些“牛人”,都装在他的脑子里。这得益于他长期密切关注国际一流学者的研究动态。

2010年他受邀参加在桂林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到后,他和以往一样,仔细翻阅《会议程序册》,查看有哪些专家作学术报告,Peter的名字出现在他眼前。他知道,Peter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联邦研究院院士,全球顶级钢铁材料专家之一。惊喜的他赶紧拿出笔,在册子上做好标记,还细心地把页面折好。

吴开明按时赶到会场聆听Peter 的报告。当这位“牛人”走下讲台时,他果断地走上前,拿出准备好的名片递过去,自我介绍后,诚恳地说:“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可否约个时间交流一下?”中餐时,他们就坐在了一起,交谈甚欢。随后,吴开明邀请他到学校访学,又经常邮件来往。Peter“动心”了,2011年受聘我校。

Peter的成功引进,开启了武科大与世界500强大学澳洲迪肯大学的全面合作。2013年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始联合举办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正在计划申报联合学院和联合研发中心,双方都成为对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这样的“盯人”战术,他屡试屡有收获。只要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他都积极参加,寻找哪些“耳熟未睹”的国际学术“牛人”,然后千方百计地结识,谈互访,谈合作,逐渐为学校引进了一批国外本土的世界一流学者。

英国剑桥大学有位钢铁材料领域的“最牛人”H.K.D.B Bhadeshia,2008年吴开明慕名申请去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短短的三个月访学期间,他通过这个国际化的科研平台结识了一批来自各个国家的一流学者,并为学校引进了学者Amir Shirzadi博士。这几年,我校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达成合作关系,都是那次的成果。

在他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经他引进的、全职在我校工作的乌克兰冶金专家Oleg Isayev。吴开明和Isayev多次往来俄罗斯和乌克兰,最终促成前不久举办的海洋工程用钢国际学术论坛。

近五年,在吴开明的推动下,我校引进外籍专家十多人,先后举办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冶金与材料论坛、中英钢铁研究论坛、中澳高性能钢铁材料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现在,武科大的国际合作交流已扩大到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四大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正在大步地朝着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迈进。

在国际学术平台 争做一流学者

登上国际学术舞台,是吴开明从上大学时就有的梦想。

为此,他苦练英语。硕士毕业来到武钢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从不放松英语的学习。白天,坐车走路都拿着文曲星背单词;晚上,坚持收听英语广播,练习听力和口语。

1992年武钢二炼钢举行英语能力选拔测试,他考了第一,代表武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用英语在全体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寻找最厉害的人学习,争做一流学者”,抱着这个理想,1999年吴开明申请到日本国立茨城大学访学并攻读博士学位,从师国际一流学者Masato Enomoto,做高强韧钢结构机理研究。

第一次与导师见面,他就受了相当大的“刺激”。导师指着一堆试验材料,用怀疑的口气说:“你们中国能不能炼出来?”当时,中国与日本在钢铁冶金技术上的差距很大,吴开明听了,心里很难受。

不久,迎来新年,学校放假,当地人都到寺庙祭拜。他一个人来到海边,面向祖国,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回校后,他一头“埋”进实验室。

寒冷的冬天,他一手拿着金属试样,一手用冰冷的水进行磨削、清洗和腐蚀,手冻得没有了知觉。为了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他一天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双手冻得红肿,“重复而又枯燥的试验连续做了大半年”。

学习期间,他接触了当时国际水平的研究设备和研究方法,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Scripta Materialia (材料快报) 》,赢得同行的赞许,导师也对他刮目相看。

2004年吴开明加盟武科大,像“拼命三郎”一样地工作。他把每天的时间分为三段,上午、下午和晚上。只要不出差,总是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查资料、读写论文、改评论文。

近几年,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吴开明又承担了两个研究院的管理工作,“常年无休”更是成了常态。“好几次大年三十,我看到吴教授还在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做事。”课题组的老师李钰说。

因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他几乎每天都要应对各种需要处理的事。他说:“每引进一位外籍专家,光邮件来往就有几十封。”无论多忙,他每天早晚都要打开一次邮箱,阅览和回复邮件,一天至少要处理上十封邮件。除了学生发来的论文,大部分是英文邮件,有国外学者的信件,有国际会议邀请函,还有评审的论文等等。

就是出差途中,他也从未闲着。每次出差前,他都会和课题组的师生们说:“把你们写的论文发到我的邮箱。”在国内,火车一开动,他就拿着电脑或打印好的论文,径直走到餐车,坐定后埋头看稿改稿。出国途中,每次飞机一起飞,他就打开头顶的小灯,拿着厚厚的论文开始看。飞机上的十几个小时,他总是感觉很快就过去了。

他的妻子说:“每年只有回父母家,他才能轻松几天。”吴开明的父母八十高龄,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车程的咸宁居住。每年国庆节和春节,他什么工作也不带,在父母家住3-5天,聊天、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尽儿女孝心。

对事业全身心地付出,使得他的科研成果斐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共7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3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其它国家、省市级和武钢、宝钢等企业科研项目39项,发表学术论文191篇,25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担任《材料科学与技术》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和主编。

记 者 手 记

和吴开明约采访的时间,从三月份开始电话、QQ他,前后约了不下十次,他不是在出差路上,就是在学术会议上,有时正准备出差。一直到九月中旬,记者才和他面对面地坐在一起。

有那么忙吗?

采访结束时,记者感慨地对他说:“我现在能理解你的忙碌了。”

吴开明2004年来到武科大工作,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执着地追求,而且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积极推动武科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认为,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凭师生数量,而是有多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十年来,吴开明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学校积极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外籍专家。学校参与和举办国际学术活动日益频繁,极大地推动了武科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办学。

学校每年出国访学和做交换生的师生越来越多。他建议,要志存高远,积极申请到一流的大学学习,和国际一流的学者交流,尽可能与国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回国后还要继续加强与对方的联系,延续和扩大交流合作。要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机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吴开明强调:“要想成为一流的科研团队,就要登上国际学术舞台;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就要开放办学。平等、尊重、共赢,是国际学术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只要不断加强人才交流、科研合作和学术互动,产生科研成果是水到渠成之事。”

他所带领的团队老师大多有留学经历,有的获国际优秀论文奖,现在都成为科研骨干。

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大门已经开启,只有互相加强来往,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现在的吴开明有些发愁:派什么人出去?我们能提供什么平台吸引国外学者来?派去的人要能做事,国外的学者来了要有平台做事。

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开辟新的合作机构与方向,这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推动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师生受益,这是他坚持的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