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的故事2】
开创脑与认知研究新天地
记 者 杨 鲜
脑与认知研究团队: 近5年,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湖北省科技厅和卫生厅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19篇。
在脑与认知功能实验室,曾燕和老师们在做实验。从左至右,刘丹、曾燕、程桂荣、周乾毅。
四月的黄家湖校区,山茶报春、樱花烂漫、海棠斗艳、杨柳依风,好一幅或姹紫嫣红或清丽温婉或风情独具的梦乡画卷。但在“脑与认知功能实验室”却是另一幅景象。
这里,机器永不停息地低沉轰鸣,房间里经常通宵达旦地亮着灯,总有几个身影在匆匆地忙碌着。这里,有百思不得其解的科研难题,也有思想交汇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这里,是一幅荡漾着科研春风的画卷,其主要描绘者是2011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成归国的曾燕博士。
科学研究 从零起步
曾燕教授的科研之路十分艰辛。2011年,她来到武科大。之前,医学院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脑认知科学研究。
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曾燕戏谑地说她刚来学校时是“三无”人员:无课题、无团队、无实验室。“这让我愁坏了,整夜整夜地失眠。”
但困难击不垮她,她每天读外文文献,写读书笔记。为了不耽误科研进程,她经常自己掏钱买科研仪器。
5年过去了,现如今,一个占地700多平方米,十几个房间整整一层楼的“脑与认知功能实验室”建成了。该实验室目前拥有6个大型研究平台。
团队成员程桂荣老师介绍,13年前,她就和曾燕认识,是硕士校友。“我毕业后留在武科大医学院教书,她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后。”后来,曾燕学成归国,来到武科大开始组建科研平台,并向她发出热情邀请。但有所顾虑的程桂荣并没有立即加入曾燕的团队,“我偷偷地观察了一两年,发现曾燕搞起科研来非常‘拼’。”曾燕的认真劲吸引她来到了这个科研团队。
“好的团队是一种文化、精神、品味和价值观的深深吸引!”曾燕的搭档刘丹博士说:“曾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她的家境非常好,但她却依然保持艰苦的作风。她敢于担当,大气的性格吸引了我。”
从2011年开始时的曾燕1个人打拼,到现在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集成创新的团队,曾燕既坚定地依靠陈星星、刘丹、袁琼和袁世锦等本土博士,也积极吸纳陈昊、肖恩(Shawn)等海外博士,逐步建成了香港精准彩霸王“脑与认知功能”学术创新团队。
目前,该团队的正式研究人员有9人,其中7人有博士学历,4位有海外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目前在读学术型研究生15人,在读生物工程专业硕士28人,正在该实验室参加创新课题的本科生有58人。
“非常感谢曾燕圆了我们的科研梦!”程贵荣若有所思地说道,“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老师,一定要有科研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果只拘泥于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该团队领衔的脑功能研究既有鲜明特色,又注重多学科结合,从基因-神经环路-行为的角度,揭示认知功能相关神经环路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深入理解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团队的辛勤努力下,短短5年时间,该团队就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湖北省科技厅和卫生厅课题,1项武汉市科技局课题,纵向课题到账经费260万元,横向课题到账经费75万,正在指导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8项。近5年发表高水平的SCI收录论文19篇,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三等奖1次。
草根团队 快乐合作
做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科研工作很忙、很累、很枯燥,团队协作、攻坚克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就是一个草根团队,团队里没有大牛,没有领导,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朝着共同的科研梦共同迈进!”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到优势互补,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共同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曾燕把团队成员进行了分组:程贵荣和袁世锦一组,刘丹和曾燕一组,袁琼和周乾毅一组,陈星星、甘丽和肖恩一组。
程贵荣可是队里出了名的“辣妹子”。她做事泼辣干练、风风火火,勤劳上进,吃苦耐劳。袁世锦人很聪慧、专业能力过硬,但生性自由,不擅长处理琐事。曾燕特地将他俩分到一组,程贵荣负责细枝末节,而她的搭档袁世锦则负责科研的整体把握,这样一来,工作顺利而又和谐地进行着。“以前袁世锦会为送孩子上学而开会迟到,现在已成‘过去时’。他做科研的干劲越来越足,我俩还经常在QQ上讨论科研问题。”程贵荣笑称分组做科研已初见成效。
袁琼的科研设计和写作都非常全面,周乾毅则非常勤勉,他俩一组是强强联合。
甘丽和陈星星老师性格柔和,所以把来自美国的肖恩分到她们一组,起到一个引导推动作用。
要进实验室工作了,曾燕顺手拿起她洗得变黄的医护服。程贵荣打开话匣子说,5年来,曾燕穿的医护服都是捡别人的旧,因学校规定,领新医护服必须本人亲自到青山校区去领。曾燕觉得从黄家湖到青山,再从青山回黄家湖,一来一回再加上堵车,起码要两三个钟头。“时间太宝贵,不能浪费,旧衣服洗洗干净,也能穿。”
曾燕和搭档刘丹配合默契,经常科研接力:一天晚上,曾燕突发灵感,她立刻放下手中的家务事,上网查资料、看文献,并和刘丹沟通。等忙完这一切,看看钟,已经凌晨三点。令曾燕没想到的是,刘丹继续熬夜,连夜整理方案。清晨六点,曾燕睁开惺忪睡眼,接着刘丹整理出的方案,继续攻关。
“做完实验太疲倦了,回家坐公交车坐到半路才发现坐反了。”青年教师陈星星家住?~口,孩子才刚上幼儿园,在医院工作的丈夫也非常忙碌。在申报课题和论文上,团队成员总是给她无私的帮助,她做科研也越来越“拼”。
老师们在团队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有归属感。
曾燕欣喜地告诉记者:“研究队伍正在逐渐壮大,最近将有3位从美国归来的学者加入实验室,希望能建成湖北省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的重要基地。”
科研无止境,该团队还与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和附属天佑医院一起,申报“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探寻脑联结图谱,理解认知相关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基础和信息处理方式,以及神经环路与电子回路的桥接与信息交互;该团队也在积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率先在华中地区开展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队列研究。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个草根团队的努力,把整个医学院老师做科研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曾燕眺望着远方的沁湖,满眼写满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成为我们!”